聯合報系第27屆王惕吾先生新聞獎學金今天舉行贈獎典禮,共18名學生接受贈獎,包括10名研究所學生和8名大學生,研究所學生每人獲獎狀和獎金3萬元,大學生每人獲獎狀和獎金2萬元。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羅國俊表示,今年徵件規則是請報名者自行撰寫一新聞企畫案,獲贈獎者的題目都很優秀,包括少子化、老年化、獨居生活等人口議題,以及交通議題如毒駕、食品安全議題如萊克多巴胺美豬等。
羅國俊指出,王惕吾新聞獎學金已舉辦27年,過去曾邀請報名者撰寫小論文、拍攝影片等,而今年請大家提一個新聞企畫案,獲贈獎者的題目都很優秀,比如有學生關注獨居議題,有人則意識到酒駕有嚴謹規範,毒駕仍被排除在外,聚焦討論毒駕議題。這些企畫案拿到聯合報新聞部,就可以開始執行實務工作。
羅國俊強調,新聞工作者要做到三種溝通,第一是和自己的溝通,第二是和組織內部的溝通,第三是和社會的溝通。比起單用口頭描述,企畫案更能讓人理解,達成這三種溝通目標。
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系碩士班謝儀臻今年第三次獲此獎學金,她說自己認同聯合報「正派辦報」的精神,認為媒體身為社會公器,就是要幫民眾說話,促進正向改變,做社會中的安定力量。
謝儀臻描述,她看見聯合報推動訂閱制,意識到媒體得因時代轉變,這次企畫案以「數位轉型的哀愁與美麗」為題,希望大眾更加認識媒體訂閱制。就如同她是學生也是國軍,近年從徵兵制到募兵制,轉變也影響她很多,希望大家都能勇敢面對挑戰。
台南大學教育系測驗統計碩士班學生吳政億也是今年得主,他分享,自己寫的企畫案以兒少焦慮和憂鬱症為題,主因是兒少成長過程中學會讀書,但沒人指導如何面對負面情緒。如果表達負面情緒,常被大人認為是無理取鬧。希望這個題目能讓老師和學生了解此事,面對負面情緒。
吳政億也說,新聞是指新的消息,2020年是充滿新聞的一年,出入都要戴口罩,存了錢也不能出國旅行。在這充滿負面情緒的一年,大家仍在崗位上努力,感謝自己和大家。
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彭啟東說,他向來關注時下議題和未來變化,今年變化尤多,尤其是政府將開放進口萊克多巴胺美豬,被台灣人認為是影響未來的關鍵事件。此事可能導致食安問題,也有豬農生計受影響。但他認為,影響更劇烈的是動物性蛋白質人造肉,因為它越來越便宜,快要和一般肉品一樣便宜,將影響農民。
台北商業大學五專企管菁英班學生林昱萱則關注二手書議題,她分享,注意到此事,是因為進入北商大後,發現大專用書都好貴,被書籍的費用嚇到。她希望更多人認識並投入二手書市場,把已經用不到的書,按照自己的定價,流通到市場上,讓書的價格合理化。
此獎學金主旨之一是鼓勵未來有志投入新聞工作的學生,今年得主之一、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生蘇彥誠表示,當前環境對記者不友善,當記者不容易。即便從商學領域轉讀新聞所,他每天反問自己是不是想當記者,身邊家人、朋友也不太諒解。但他嚮往記者追求自由、真相,不畏懼權勢的工作本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