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屆聯合報文學大獎昨舉行贈獎典禮,由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頒獎給作家劉克襄。劉克襄致詞表示,身為作家,他最近在寫作路上「迷路」,想找到新的想像。獲得這個大獎對他的意義,是惕勵、提示他「不能再迷路」,希望找到新的可能,繼續跟大家和土地對話。
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每年僅一名,獎金一○一萬元,是台灣常態型文學獎中獎金最高者。昨典禮由作家楊照主持,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致詞說,聯合報一九七六年起舉辦小說獎,始終提供年輕有創意、喜歡文學的朋友嶄露頭角的平台。近年因為各種文學獎多了,想用新的變化來獎勵持續不停創作且有成果的作者,因此開始聯合報文學大獎。
項國寧說,今年獲獎的劉克襄,創作多元,用手寫作、也用腳寫作,從他作品中可看到對台灣誠摯樸實的關心,且持續不輟。
劉克襄表示,等這獎等得很久,尤其近來陷入寫作困頓,雖然每周都會發臉書文,但都沒出書,好像作家生涯迷路。
他解釋,他從事自然寫作時很喜歡用「踏查」這字眼,每次做新的創作挑戰都是以踏查做基礎,到現場做第一手爬梳、記錄,看狀態發生。可是網路時代到來後,用Google就可找到所有資料,踏查不再能只是在現場親身體驗,而是還要有更新狀態的創作。
劉克襄舉例,他日前參加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頒獎典禮,得融媒體專題首獎的聯合報系「誰殺了石虎?」,從法令、環境等各種角度觀察石虎遇到的危機,讓他驚豔。這也讓他思索他年初起組「石虎進香團」輕旅行,試圖用石虎的眼光看環境,若要書寫時,究竟除了記者式論述外,還該有何種新觀點、新想像,「但我目前還在迷路」。
另外,二○一四年寫「四分之三的香港」時,只是把傳統的台灣踏查方式、經驗移植到香港,若知道網路時代將到來、若知道香港現在會變這樣、過去英國建置的美好步道系統可能會消失,就該用網路時代該有的方式來寫。
「希望這個獎是個提示」劉克襄說,這項大獎的意義是給自己惕勵、提示,不能再迷路,找到繼續書寫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