獲「聯合報文學大獎」 陳育虹:最好的創作年齡是50歲
首位女性與詩人得主,近作「閃神」、代表作「之間」獲評審肯定
近三年內作品:《閃神》
評審推薦代表作:《之間》
獎金:新台幣101萬元暨獎座壹座
評審團:王德威、吳明益、邱貴芬、張小虹、陳雨航、陳義芝、詹宏志(按姓氏筆畫序)
主辦單位:聯合報、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
陳育虹簡介: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畢。生於高雄市。著有詩集《閃神》、《之間》、《魅》、《索隱》等。另有散文《2010陳育虹日記》及譯作露伊絲.葛綠珂詩集《野鳶尾》、瑪格麗特.艾特伍詩選《吞火》、凱洛.安.達菲詩集《癡迷》等。2011於日本思潮社出版日譯本詩集《我告訴過你》。曾獲2004《台灣詩選》「年度詩獎」、2007中國文藝協會「文藝獎章」。2008入選九歌《新詩30家》。2014代表台灣參加尼加拉瓜詩歌節;2015應邀出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駐校詩人。
頌詞
陳義芝:投入了平生的敏感和激情
「聯合報文學大獎」前三屆,都由「文」的創作者得獎。「文」相對的,是「詩」。散文、小說的表現,容易讓人明白,有最大公約數的理解。詩,不容易,詩不憑知識、意志力完成,詩是憑音樂化的感覺,把自然界與人文界中一些渾沌的、不穩定的形象或事件的感知(包括情感與思想),捕捉住。
陳育虹以近作《閃神》及代表作《之間》贏得評審團讚賞,自七位傑出作家中勝出,主要在於她鎔鑄中西詩法所演練的微妙音韻,及多重指涉的意象系統。廣為傳誦的〈我告訴過你〉、〈中斷〉,刷新語言的表現,自不待言;超過百行的長詩〈只為那桃花梨花的盛會〉寫白蛇,〈廢墟下〉寫特洛伊戰爭的海倫,用音樂抒情的筆法駕馭、推進,格局龐大而造境迷人,更不簡單。
距《之間》五年後結集的《閃神》,得詩112首,加上存目的32首,在成熟的中間代詩人群中,創作能量絕對前茅。
陳育虹一貫善於表現一種無以名之的物象與物象、念頭與念頭、語詞與語詞之間的關係變化,詩中有一似有若無的「你」,一個聽者,或者竟是聽她自己細訴的另一個自己。其所思所感,由一個意象跳躍到另一個意象,彷彿莫名所以跑出來的東西(借用葉嘉瑩稱讚李商隱詩的說法),簡潔而令人驚奇,充滿一種生命活力。
這本詩集的卷二,藉西方神話原型,增添思索層次、閱讀趣味,集中呈現兩性慾望的糾葛及現代女性意識。卷三的〈死神〉,以希臘神話善織的婀瑞柯妮Arachne,表現蜘蛛的困境、蜘蛛的死,從而觀照自己亦是自縛執拗的動物;〈被挽留的山〉寫坐在窗前傾聽、探看的藍貓,分明是一女子的化身。
陳育虹描寫女性處境所開發的女性感覺,頗具感染力。例如〈在十字路口〉,一首寫給普拉斯的詩,以普拉斯塑造的「拉撒若夫人」開筆,想像無人注目她所尋找的存在意義,提問活著「果真沒有價值沒有絲毫價值嗎」,死去「保持不動很容易嗎」?「最好的告別式/從愛開始到春天結束」,當無數人站在生死忙碌的十字路口,這是何其深沉的感慨!
有一些女性詩人的詩只有時間而無時代,陳育虹不然,世紀的災難如921地震、日本海嘯、海地震災、敘利亞戰爭、世貿恐攻……無不納入她的心思萬花筒、感官實驗室,留下紀錄。楊牧稱讚陳育虹對詩的創作「投入了平生的敏感和激情」,其詩篇的成立,如「纖纖躡足,別無雜響」。放眼華文詩壇,詩風蛻變新穎、優雅純淨如她者,實不多見。
得獎感言
陳育虹:為了春日林間的花開
對於詩,我們鍥而不捨,到底追求什麼?
在另一篇談詩的文章中,我說詩必須是質子,在小體積中蘊藏大能量;必須是羚羊,有跳躍的想像,靈活的視角;是神射手,能一箭中的,字無虛發。詩必須是顯影劑,將抽象觀念,彰顯成六識感受得到的具象文字;是蜘蛛網,一種自成系統的透明連結,疏密有致,有空隙,也能捕捉。最後,詩必須是一枚蘋果,一個有機體,高密度的生命容器。這一切必須,最終,是為了碰觸一顆心。這就是詩的追求。
接到宇文正與王德威電話時,我正為翻譯中的一本詩集寫譯序:
「讓我動心的是他面對情愛,慾念,自我的真;是他超越俗世眼光,利害估算與道德二分法,往自訂方向直前的勇氣。他幾乎是虛無的,幾乎只在意當下,更像一匹孤狼,彷彿無懼無悔什麼都無所謂。但這只是表象。另一面的他隱密地在孤獨中咀嚼生命的種種悲喜;經歷,並通過了創作者必須承擔的,不同層次的考驗——感知的,記憶的,智性的,靈性的,自我的。一切可以如此殘缺,而完整。」詩,是一切殘缺的補償。
除了這些還要說什麼呢?我問莎弗。
……沒有我們就沒有唱和的詩歌
沒有詩歌就沒有春日林間的花開
為了春日林間的花開,我們必須詩歌不斷。這個獎,是頒給詩歌的。
謝謝聯合報。謝謝每一位評審。
「最好的創作年齡是50歲」
生命累積出「內在張力」,她的每首詩都像首曲子
「今天沿著昨天來了。正常的步子。速度不快不慢。」在二○一○年一月一日的日記裡,陳育虹寫下如詩般的句子,平實精鍊。對她而言,寫詩就是生活,「不要在乎別人跑多快,自己要有自己的步伐。」
台灣詩人大多成名早,卅歲前便寫出傳世名作。還有人認為,詩人過了四十歲,寫不出好詩。陳育虹打破迷思,年過五十才專注寫詩。「最好的創作年齡是五十歲。」她說,創作核心是文字和「內在張力」,而後者需要生命的累積。
陳育虹婚後移居加拿大、忙於家庭。一九九六年,陳育虹陪生病的父親返台。父親惦記女兒年輕的夢想,告訴她「希望你寫作」。為完成父親心願,陳育虹出版第一本詩集「關於詩」。隔年,父親辭世。父親心願燃起陳育虹寫詩的熱情。二○○四年、女兒滿廿歲那一年,陳育虹卸下養兒育女重擔,決定定居台灣、專注心力於年少夢想—寫詩。這一年,她五十二歲。
台灣現代詩不重音節、韻律,「音樂性」卻是陳育虹詩作的靈魂,每首詩都像一首曲子。「文字本身就是音樂的一種。」她認為,文字包括字音與字義,「字音具音樂性、字義包含畫面。」而詩就像一隻鳥,右翅是畫面、左翅是音樂,兩翅振動,詩才能飛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