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別人做得到的事情,我也一定要做到。」這是陳彥豪對自己始終如一的堅持和原則。
彥豪出生時,由於視網膜結痂導致高度近視,被判定為中度視障。在國小三年級,成為陳蔚綺的鋼琴學生。在2009年獲得總統教育獎,師生兩人的情誼深厚而真摯。
「老師不只是教鋼琴,還有點像是心理治療師的感覺。」彥豪如此形容陳蔚綺。師生兩人的互動不限於音樂交流,還包含心靈層面的分享和陪伴。陳蔚綺經常關心他在校的課業和生活,教他如何化解高中的升學壓力,在學業與練琴之間尋得平衡,更在他有機會獨當一面擔任講者時,指導他如何與台下的聽眾溝通、觀察觀眾的反應,以及控制演講的節奏。不同的成長階段裡,陳蔚綺一直都是彥豪的良師益友。
在陳蔚綺嚴謹的要求下,彥豪專注於調整彈奏鋼琴的手指動作,精進演奏技巧,使曲子的細膩度更加完美。這段訓練過程,陳蔚綺會先以口述說明指法,彥豪則必須盡可能讓聽覺與手部動作分秒不差地進行。在他小時候,尚在成長發育的手還小,演奏不同和弦間的轉換時顯得有些吃力,為了幫助他順利練習曲子,陳蔚綺會將音適度簡化,或是改變指法,讓曲子變得好彈些。當他表現不盡理想時,陳蔚綺也從來不曾予以責備,而是用勉勵的語氣提醒,或是用其他方法激起他的鬥志。
參加一場國際比賽──亞洲泛太平洋身障鋼琴大賽,開啟了彥豪的創作之路。他在古典項目中贏得銅牌賞,又藉著創作曲上的優異表現,贏得獨奏賞的特別獎項。賽事中,他嘗試創作改編,將《紅蜻蜓》這首日本名謠改編成台灣流行樂曲的風格,實際上場演出並獲獎後,他發覺自己的創作是被人肯定的,也建立起創作的信心和熱忱。
在彥豪的創作世界裡,陳蔚綺扮演的角色,不像老師,而是顧問,會適時給予溫柔建議,在創作態度上,陳蔚綺給予彥豪深刻且正向的影響。因為親身體會過老師的耐心,以及對學生演奏細膩表現的在乎,他會要求自己將曲子盡可能雕琢完美,再小的細節,都不輕易妥協。而為了讓曲子的詮釋更加細膩,他還養成為曲子書寫約100字故事的習慣,並藉此抒發內心的情緒與情感。
對於創作,彥豪倒琢磨出一套自我風格。他的創作多是以古典鋼琴的彈奏技巧、基本和弦為底蘊,轉調創作成現今流行風格的樂曲。對自己音樂創作的特色,他這麼描述:「不論是悲傷或是快樂的曲子,都會有一段跳躍性或連續性的旋律。」
彥豪不僅做到了他人做得到的事,甚至超越他人,達成許多人所不能及的成就,實踐了他對自己貫徹始終的期許,「做到別人所能做的,和自己競爭」,對待任何事物都力求完美。音樂世界中風格多樣的彥豪,人生發展將無遠弗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