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上周出爐,小說家郭強生以「尋琴者」獲獎,是第一位以中篇小說奪得此獎的作家。「中篇小說自成一種美學與韻律。」郭強生表示,台灣的中篇小說「消失太久了」;他把中篇小說比喻為「鋼琴奏鳴曲」,希望為小說讀者帶來另一種精緻深刻的美學經驗。
聯合報文學大獎僅設一名,獨享獎金101萬元,是台灣常態型文學獎中獎金最高者。今年邀來王德威、向陽、張貴興、張瑞芬、詹宏志、劉亮雅、鍾文音等七位學者作家擔任評審,各推薦一名作家進入決選。
其中向陽、張瑞芬、鍾文音都推薦郭強生;王德威推薦夏曼‧藍波安、張貴興推薦黃錦樹、詹宏志推薦楊双子、劉亮雅推薦賴香吟。第一輪投票郭強生便以最高分入圍,和夏曼‧藍波安一起進入第二輪,最終以四票險勝夏曼‧藍波安的三票,摘下大獎。
郭強生畢業於台大外文系,赴美取得紐約大學戲劇博士,2001年返國任教、協助東華大學創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,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。他在1980年代即以短篇小說集「作伴」出道,曾停筆13年,重出江湖後挑戰長篇小說「惑鄉之人」,近年則以「何不認真來悲傷」等私散文為讀者熟知。
2018年,郭強生開筆寫「尋琴記」,在雜誌登出初稿後又數次易稿,去年成書後震動文壇,連奪台灣文學金典獎等五大獎,學者張瑞芬形容他是「當今台灣文壇最具爆發力與續航力的中生代作家」。
「尋琴記」不到6萬字,是台灣文壇罕見的中篇小說。郭強生透露,不少出版社希望他出短篇小說集、或是將「尋琴記」加上幾個短篇再出書,但他堅持單獨出書保持中篇的美學,「這是鋼琴奏鳴曲,不是交響樂」,希望讀者讀完最後一個字便掩卷,「連安可曲都不要」。川端康成的「雪國」、海明威的「老人與海」都是中篇小說,「誰說一段深情款款的鋼琴獨奏,力道會不及一部氣勢雄渾的交響樂?」
沒臉書的作家 郭強生:躁鬱的年代要懂得為自己調音
「曾經覺得這個世界嚴重走音,也許只是因為沒有找到聆聽的方式。」年少出道、停筆十三年,經歷人生的千迴百轉,第8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郭強生在中年完成代表作「尋琴者」,終於「找到自己的聲音」。他表示,小說中的每個角色都是他人生不同階段的體驗,彼此詰問、往復迴旋。「尋琴者」就是郭強生自己,是他對人生與創作的追尋,是「人掙扎著活下的紀錄」。
20歲出頭,郭強生便以短篇小說集「作伴」受文壇矚目,一如「尋琴者」中的調音師鋒芒早露、被目為音樂天才,卻也遭遇藝術與生活的水火不容。30多歲時,郭強生「面對生離死別、生活分崩離析」,足足有13年寫不出小說,就像調音師過不了感情關卡,依然練琴卻無法再演奏。
回憶這13年的停滯,郭強生說自己「停筆卻不放棄」,生命的不安愈昇愈高。返台後協助東華大學創辦新系所,教學和行政繁忙,「總是擔心自己回得來(創作)嗎?」。十年前重新提筆,他坦承重出江湖壓力大,許多他教出來的學生都已出道成名,他必須面對別人拿師生比較。但他此時已體悟創作是為了自己,下定決心「一定要把自己找回來」
數年前郭強生受報紙專欄之邀寫散文,意外開啟另一支筆。郭強生寫小說習慣透過組織人物、情節表達感情,經過散文的洗禮,他懂得「在字裡行間呈現」。「寫完散文之後,突然知道用這個方式表現。」他決定要用「音樂感」寫出這部人生之書。
小說的原型來自20多年前郭強生在紐約認識的一位音樂人,努力當音樂家教卻不開演奏會、連鋼琴都沒有。某天郭強生福至心靈,把小說主角的工作轉成調音師,「靈感有了破口」,一切豁然開朗。這部小說宛如他藏在心中幾十年、突然湧起的一首曲子,當郭強生找到「調音師」的角色定位,無聲的音符在他心中一一湧現,等待他用文字譜曲。
「愈是在躁鬱騷動的年代,愈是要懂得為自己調音。」三級警戒下受訪,郭強生透露已有一個多月處於「無聲狀態」,戲稱「這個月第一次跟人類交談」。但他對這種狀態感到自在,「你的心必須自己搬進去住」,住過之後會發現自己的內心「大過時空、超越生死」。
這個時代的作家習慣透過臉書經營粉絲,還有書店通路會根據作家的臉書粉絲數下訂單。郭強生沒臉書、IG等社群帳號,卻從不擔心能見度,「作家的能見度就是作品」。
「每個人都是一本精彩的書,就看寫出來了沒有。」郭強生認為,終其一生,每個作家都在寫一本自己的書,有人寫到20、30歲,有人寫到70多歲。而他剛打開自己這本書,「寫作,讓我終於成為自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