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由小說家甘耀明以長篇小說「成為真正的人」獲獎。該書以一九四五年「三叉山事件」史實為基底,描寫布農少年哈魯牧特(Halmut)的蛻變與成長。昨在贈獎典禮上,甘耀明說,創作之於他像是一場馬拉松,聯合報文學大獎就像是漫長路途中的一盞燈。
聯合報文學大獎僅設一名,獨享獎金一○一萬元。今年邀王德威、周芬伶、梅家玲、郭強生、陳義芝、楊照、詹宏志七位學者作家擔任評審,本屆歷經三輪激辯、投票,最後由甘耀明勝出。
甘耀明以小說集「神祕列車」踏入文壇、長篇小說「殺鬼」奠定文壇地位,擅以融入客家、閩南與原住民語言特徵、歷史經驗與神話掌故,被認為是「後/新鄉土文學」重要旗手。
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表示,聯合報剛過七十一歲生日,一路走來,歷經政治、經濟、科技上的挑戰,這幾年有很多內容、形式等調整,唯獨對台灣文壇的關注從未中斷,自一九七六年創辦聯合報文學獎,期間很多青年創作者透過聯合報文學獎扎實地站文壇地位上,直到二○一四年改為聯合報文學大獎,選定一位得主。
項國寧說,從任何角度審視歷屆得獎名單皆擲地有聲,並給予得主持續投入創作的鼓勵與「壓力」,也讓主辦單位感到榮幸、高興,聯合報會努力,讓台灣更好。
甘耀明致感言時表示,聯合報文學大獎在台灣文壇是重要指標,他笑稱自己是古墓派創作者,少與外界聯繫,但獲獎隔天,手機不斷湧入訊息,在他得獎經驗中,從來沒有這麼多人來恭賀,苗栗縣政府甚至打電話來說要到他老家貼紅榜,足見聯合報文學大獎的影響力。
甘耀明說,他年輕時曾以「伯公討妾」獲聯合報短篇小說評審獎,該小說充滿客家語言,並不好讀,且當時母語寫作尚未蔚為風潮,但聯合報文學獎能以寬闊胸襟看見美好的台灣文學,願意肯定年輕創作者,讓他很感謝。
「創作像是一場馬拉松,時常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奔跑。」他憶及,過去在東華大學創英所修郭強生的課,每次離開課堂走在校園中,眼前黑夜令他有種創作前景黯淡無光的感覺,但他記得郭強生在長廊跟大家聊天的場景,就像校園角落永遠有一盞明燈,成為創作者們的一種寄託。能獲聯合報文學大獎,也是在他漫長的馬拉松路途當中的一盞燈,讓大家得以相聚在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