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部落格
  • 關於基金會
  • 新聞報導
  • 年度活動
    • 王惕吾先生紀念獎學金
    • 王惕吾先生新聞獎學金
    • 劉昌平先生紀念獎學金
    • 綠獎徵件活動
  • 歷年紀錄
  • 部落格
  • 新聞報導
  • 關於基金會
  • 年度活動
    • 王惕吾紀念獎學金
    • 王惕吾新聞獎學金
  • 歷年紀錄

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

01 Jul

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昨頒獎,作家陳列贏得獎金一○一萬元。面對眾評審誇他文字樸實卻極具震撼力,陳列昨天透露,他的秘密是「不用驚嘆號」,「看看我四本書,一個驚嘆號都沒有。」

聯合報文學大獎由三十五年歷史的聯合報文學獎轉型而來,為國內文學獎目前最高額獎,由聯合報社長項國寧頒獎。

項國寧表示,聯合報文學獎曾讓很多作家發光發亮;聯合報系近年成立願景工作室,都希望為台灣帶來正面風氣。

昨天頒獎典禮後舉行高峰對談,與談人包括陳列、陳芳明、陳義芝、廖玉蕙,由楊照主持。陳列在會中指出,身為作者,心中任何感傷、激動都該藉文字讓讀者感受,而非站出來呼天搶地,「我當評審時,若有人連用三個驚嘆號,會先扣好幾分。」

陳列強調,他希望的平實文字,並非「我手寫我口」,而是要細膩、準確,且讓別人看不出下了很多苦功。文體簡潔的海明威,文字被稱為如「大西洋海浪」的福克納,以及「蜘蛛網般纏繞」的亨利‧詹姆士等作家,雖風格迥異,都是他的典範。

陳芳明表示,他此生最大缺憾,就是沒把陳列寫進「台灣新文學史」,將在修訂版中加入。與陳列都曾任職民進黨的他感嘆,政治只有絕對輸贏,他和陳列則靠文學得到救贖,「我們沉下去,文學把我們撈起來。」

廖玉蕙表示,她看陳列「躊躇之歌」時,覺得文學真美,最感動的不是文字的經營,而是內容的動人,好幾段讓她每看必哭。陳義芝表示,陳列多年前就是他心目中十大散文家,雖只寫過四本,本本擲地有聲。

楊照認為,在台灣這個太容易大驚小怪的社會,陳列相對冷靜的筆,呈現出一種「硬漢精神」。「他文章的口氣,從不超過他的內容;正因他不激動或戲劇性,才這麼有力。」

【2014/09/15 聯合報】
 

聯合報文學大獎/陳芳明:頌詞

陳列的散文,擅長以樸實手法創造文字動人的力量。在字句之間,未嘗訴諸虛幻浮華的想像。凡是落筆所牽涉的人與事,都真實無比。他的書寫軌跡與生命經驗,完全結合在一起。隨著他文字的起伏跌宕,可以真切辨識他過往的動盪魂魄。如果要尋找美麗漂亮的白話文,可以在他的散文集獲得最佳借鏡。

他的四本作品《地上歲月》、《永遠的山》、《人間‧印象》、《躊躇之歌》羅列起來,當可發現他從未表演技巧,也未曾借用意識流手法,甚至從來也不動用飄忽的想像。只要誠實把他的生命過程記錄下來,一段動人心弦的歷史記憶便浮現出來。他關注個人曾經承受過的苦難,也難以忘懷他所投入的政治。其中經歷過的羞辱、壓迫、貶抑,他從未選擇迴避,反而以巨大勇氣面對那不堪回首的遭遇。當他寫自己,其實也是在記錄台灣社會的變化。

他為台灣文學提供一個範式,只要直接描繪自己的飛揚與挫折,精鍊的作品就會誕生。對於那段錯愕的冤獄歲月,完全不做任何逃避,也完全不求取任何同情。他寫下每一個文字時,其實就已經在自我療傷。但他不誇大那個傷口,在書寫的情境裡,以乾淨的文字進行舔舐,以救贖的態度面對世界。他所表現出來的從容,正好不是坊間的傷痕文學所能概括。

《躊躇之歌》出版時,他為台灣文壇創造一種大散文的書寫。全書共分五章:「歧路」、「藏身」、「作夥」、「假面」、「浮雲」,把1970年代以來的命運變化全盤托出。容許讀者窺見台灣政治的劇烈震盪,也容許社會接納一個歸來的靈魂。在那樣錯綜複雜的記憶裡,他清楚理出一條跡線,讓讀者可以追蹤他的靈魂動向。面對那麼多的衝突,他始終保持一顆清明而穩定的心。在最混亂的時刻,他永遠知道自己的選擇。在最低沉的時候,他也知道如何重新站起來。

從入獄到出獄,從投入到抽離,他一直保持強烈的生之慾望。三十年已經過去,他的文字保持熱情卻不激情,他的理想維持希望卻不狂妄。有他的文字為台灣坐鎮,我們對文學的期待就不會熄滅,對夢想的追求也持續燃燒。他所創造出來的美學高度,允為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的最佳代表。

【2014/07/01 聯合報╱陳芳明】

聯合文學獎/陳列:寫作如祈禱 讓我心靜下來

「我不認為自己已找到最好的敘說方式,根本就不急著出版。」作家陳列近作「躊躇之歌」深受聯合報文學大獎七位評審讚賞,陳列卻說,他對該作還不滿意,「出不出版對我不重要,我出版,只是因為出版社一直催。」

陳列人生極為傳奇,在嚮往文學的青年時期莫名捲入白色恐怖,成為他一生最大打擊;出獄後,他在文學綻放光芒,後來又參與政治,曾任民進黨花蓮縣黨部主委,還當選國大代表。近年他又回歸鄉野,一邊種菜除草,一邊寫作,「但我花最多時間的是閱讀」。

陳列說,在任何時候,文學都能帶他去另一個世界,試著用作家的眼光去看世界,「這樣的眼光很豐富我,開我的眼界」。透過文學,不論閱讀或寫作,對他都具有祈禱般作用,「讓我心靜下來,看到更光亮神聖的某些東西」。

「躊躇之歌」以五個章節記述他早期被捕、出獄、從政、擔任國大代表見聞乃至回歸鄉野心情,獲譽為沉靜超越。陳列卻說,寫該作時,他其實常有不平、憤怒,才會耗時十年,只為找一種比較文學性的方式說話,看哪些先說、哪些多說或少說,「用五章看自己怎麼變得躊躇猶豫」。

他認為,如此敘述方式其實都是修辭,「我一直想修改得比較美,希望呈現出的是詩而非政治」。也期待讀者別把這本書當他自傳,最好看到的是他怎麼看世界,而不是他這個人如何;「我不喜歡暴露自己,書中也避免私人事務。」

寫完「躊躇之歌」,試著用文學方式看待自己為何一直被文學、政治兩股力量搞得「亂七八糟、一事無成」,陳列仍疑惑自己是否有把話說清楚。未來他想描寫過去接觸的一九五○、六○年代政治犯,「他們內心有很細微的東西,我一直在想那到底是什麼東西,他們怎麼活過來。」

【2014/07/01 聯合報╱記者何定照/專訪】

 

得獎感言/莫忘初衷(陳列)

電話裡,評審團通知我得獎的消息時,大概有好幾十秒鐘吧,我一直搞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。那時,已近黃昏了,我趁著難得午後稍晚突生的陰雲遮去炎熱陽光的時段,已把菜園裡大蔥畦上的雜草拔除並順便培土了,正坐在屋簷下休息,喝水,閒看那些渾厚的雲和不遠處雲下方的山脈。風無聲吹拂。聽到電話裡的聲音說起這個獎旨在鼓勵攀登高峰的寫作者之類的事,我更是頓覺恍惚,甚至於漸漸感到有些慚愧和心虛。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很專心致志的寫作者,而只是一直試著在寫,一直不願意放棄寫作而已。我也知道,有許多人比我認真、努力,並且聰穎;他/她們的若干作品曾或多或少給過我一些驚喜、啟示和營養。卡爾維諾說,「任何書本都是其他書本的產物。」所以,我要仿效福克納說,這個獎不止是授予我個人,而是授予寫作這樣的工作,授予所有從事這份辛勞但迷人工作的人。我進入書房,翻閱著二十五年前第一次出書時自序裡的文字:「我避免寫遠離社會現實的囈語謊言,但又深信文學應有它之所以是文學的藝術美質……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、走動,經歷見聞的某些人和事物曾令我感動、不安或憤懣。這幾篇文章,大致上,便是此類情思的記錄和詮釋。」我抬頭看著窗外的那些山和雲,同時告訴自己,不要忘記這份單純的初衷。 

感謝主辦單位,感謝每一位評審。(陳列)


得獎者簡介 

陳列,本名陳瑞麟,1946年生於嘉義農村。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,曾任國中教師二年,後因政治事件繫獄四年八個月。出獄後,以〈無怨〉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,隔年再以〈地上歲月〉獲第四屆散文首獎。1991年以《永遠的山》獲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,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作品之一。在參與政治活動約十年之後,現已回歸文學專事寫作。目前定居花蓮。著有陳列作品集:《地上歲月》、《永遠的山》、《人間.印象》、《躊躇之歌》。

【2014/07/01 聯合報╱本報訊】


Categories

  • 聯合報文學大獎(9)
  • 接受捐贈清冊(5)
  • 獎助名單清冊(14)
  • 工作報告(5)
  • 財務報表(5)
  • 預算表(4)
  • 工作計畫(4)

Archives

  • 2018(5)
  • 2019(3)
  • 2020(11)
  • 2021(8)
  • 2022(7)
  • 2023(2)
  • 2025(10)

地址:台北市信義區110408基隆路一段178號12樓

電話:(02)2765-2000#5179 10:00-12:00;13:30-17:00   傳真:(02)2756-8879

電子郵件:udnfund@udngroup.com.tw

© 2017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