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三屆聯合報文學大獎】得主 吳明益
近三年內作品:《單車失竊記》
評審推薦代表作: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、《家離水邊那麼近》
獎金:新台幣101萬元暨獎座壹座
評審團:王德威、平路、張小虹、陳列、陳義芝、楊照、楊澤(依姓氏筆畫序)
主辦單位:聯合報、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
【頌詞】王德威/微物、唯物與即物
第三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共有六位詩歌、散文、小說作者獲得推薦入圍。這六位作者都是台灣文學最傑出的代表,也都得到評審委員一致尊敬與推崇。經過細膩的討論,吳明益先生以近作《單車失竊記》及代表作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、《家離水邊那麼近》勝出。
吳明益創作始於1990年代初,而在新世紀獲得廣泛注意。2015年的長篇小說《單車失竊記》推出後立刻成為文壇最新話題。早期吳明益創作略帶鄉土風格的小說,但他真正的突破始於自然書寫。《迷蝶誌》、《蝶道》、《家離水邊那麼近》、《浮光》等散文集非但呼應當代的環境意識,作品所透露的強烈知性特色及實證精神,的確令讀者眼界一開。當他將這一特色帶向小說創作,並雜糅魔幻色彩,於是開拓了屬於自己的風格。《睡眠的航線》、《複眼人》、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等作品,都是很好的例子。
《單車失竊記》藉著一輛腳踏車傳奇寫出台灣日常生活現代化的歷程,更敷衍出殖民歷史,戰爭創傷,以及深陷其中的人與動植物的變遷。從台北流轉到埔里、岡山,從馬來半島到滇緬叢林。命運之輪隨著單車主人的行旅轉動,一段又一段台灣歷史來到我們眼前。
穿插《單車失竊記》的八節關於單車構造,演變,還有作者搜集骨董車的記錄,構成小說最重要的線索:一則關於器物與使用者一起成長、發展、消失、重現的考古記錄。一般自然寫作者多半關心山水草獸蟲魚,吳明益的有情眼光及於器物消長的人間條件。這是他別出心裁之處,也牽涉到他對「物」獨特的看法。從「微物」、「唯物」到「即物」,吳明益由此勾勒出他觀照台灣經驗的方法和過程。
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以敘事者所成長的台北中華商場為背景,講述了九個成長故事。中華商場曾容納上百小本經營的店鋪食肆,龍蛇混雜,卻也是故事中不同主人翁——以及吳明益自己——初嘗人生滋味的所在。中華商場早已拆毀,沒有留下任何痕跡。日後主人翁們回顧所來之路,終將了解那些天橋上的魔術時刻如此微不足道,卻逸出生命常軌,開啟了成長和青春那難以言傳的知識。
吳明益的作品已經引起許多反響。讚賞者指出吳明益對百年台灣歷史記憶和自然環境作出獨特觀察,敘事能力尤其值得稱道。批評者則認為小說包羅萬象,卻沖淡主題意識;刻意的敘事設計也帶來過猶不及的閱讀效果。不同的聲音顯示小說的內蘊張力,也促使我們思考新世紀台灣小說該寫什麼,如何寫的問題。吳明益潛力無窮,榮膺聯合報大獎後,未來的成績更值得我們注目。
【得獎感言】吳明益/文學是一種獨特的步行測量法
接到電話時我正翻閱著二哥借給我的,谷口治郎的漫畫作品《悠悠哉哉》。和一般情節緊湊的漫畫不同,裡面每個短篇都以生物的視角為名,而主人翁則是一直在散步。評論者指出,這個人物是參照了江戶時代踏遍日本的伊能忠敬,他以「步行測量法」繪製出和現代地圖相比幾無誤差的「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」。
那一刻聽到的獲獎訊息是那麼不具現實感,畢竟這個島上有那麼多認真的寫作者,而這個獎竟慷慨地給了我。
我這一代活在一個書店與物種消失,氣候與社會急遽變動的時代,活在一個紙本式微,讀者不再輕易相信作者的時代。常有人問:文學(或小說)是否意義不再呢?
我常懷疑起自己是否具有才華,但關於文學是否意義不再的問題從來沒有動搖過我。我的世界觀是文學建立起來的,寫作是我認識自己與世界的方法,我認為一切受苦、歡愉、奇想之地,都該有文學的存在才是。當然我也相信,文學不應只是追求文學讀者,也不再是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寫作,而是一種獨特的「步行測量法」。
在這個科學標尺、經濟利益優先的時代,用步行來丈量世界或許不是個聰明的方法。但我曾看過無數作品步行進讀者的心底,又復從裡面,繞回外邊的世界,就像行星環繞恆星的美麗橢圓曲線。我曾被那個歷程所拯救。謝謝聯合報主辦單位、家人、編輯,以及每一個遞水給我的人,是你們讓我的旅程可以繼續下去。
吳明益簡介
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。有時寫作、畫圖、攝影、旅行、談論文學,副業是文學研究。著有散文集《迷蝶誌》、《蝶道》、《家離水邊那麼近》、《浮光》;短篇小說集《本日公休》、《虎爺》、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,長篇小說《睡眠的航線》、《複眼人》,論文「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」三冊。最新作品為《單車失竊記》。曾六度獲《中國時報》「開卷」年度十大好書,並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(PRIX DU LIVRE INSULAIRE)、《Time Out Beijing 》「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」、《亞洲週刊》年度十大中文小說、台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、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、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等等。作品已售出十餘國版權。

